黑毡上的北魏皇帝6.9万字免费全文 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 罗新

时间:2024-03-11 01:13 /青春小说 / 编辑:魏晨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是罗新最新写的一本宅男、无限流、历史军事类型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是内亚,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38]《元朝秘史》卷一,乌兰校勘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页。 [39]Igor de Rachewiltz, The Secret Histor...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小说朝代: 现代

小说长度:中短篇

需用时间:约1天读完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在线阅读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第9部分

[38]《元朝秘史》卷一,乌兰校勘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页。

[39]Igor de Rachewiltz,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Leiden: Brill, 2006, p. 8.

[40]Igor de Rachewiltz,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pp. 280-283.

[41]王恽:《中堂事记》,顾宏义、李文:《金元记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第109页。值得注意的是,王恽还记录四月六忽必烈对汉臣说,次(也就是祭天的一天)“朕郊祭骊马、酮马,卿等不必扈行”。这很可能说明,蒙古的祭天和拓跋人一样,都要在一天去“热”。至于蒙古的祭天“热”,是不是如拓跋那样绕坛跑马,我暂时没有找到证据。

[42]《元朝秘史》卷一,乌兰校勘本,第42页。

[43]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71—72页。

[44]Lajos Bese, “The Shaman Term J ügeli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Vol. 40, No. 2/3 (1986), pp. 241-248.

[45]John of Plano Carpini, “History of Mongols,” in: Christopher Dawson ed., The Mongol Mission, London &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55, p. 13。需要说明的是,此书有中文译本(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周良霄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与引文有关的部分见第13页),但本文的译文是我参考吕浦的译文之按英译本自译的,特此说明。下文引《鲁不鲁乞东使记》亦同。

[46]William of Rubruck, “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ck,” in: Christopher Dawson ed., The Mongol Mission, p. 105 ;《出使蒙古记》之《鲁不鲁乞东使记》,见吕浦译本第123页。

[47]Richard Frye, Ibn Fadlan’s Journey to Russia, A Tenth-Century Traveler from Baghdad to the Volga River, Princeton, NJ: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2005, pp. 38-39.

[48]西蒙•圣宽:《鞑靼史》,让•里夏尔法译并注释,张晓慧汉译,载《西域文史》第十一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55页。

[49]杰烈维扬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林树山、姚凤译,倡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50]石桥崇雄:《清初祭天仪礼考》,载石桥秀雄主编《清代中国的若问题》,杨宁一、陈涛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第36—67页。

[51]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七,童正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1页。

[52]昭梿:《啸亭杂录》卷八“堂子”条,何英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1页。

[53]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七,第81页。

[54]孟森:《清代堂子所祀邓将军考》,载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重印本,第311—323页。

[55]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65—178页。

[56]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汪北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9页。

[57]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页。

[58]昭梿:《啸亭杂录》卷八“堂子”条,第231页。

[59]方濬师:《蕉轩随录》卷十一,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23页。

[60]方濬师:《蕉轩随录》卷十一,第423页。

[61]刘厚生、陈思玲:《〈钦定洲祭神祭天典礼〉评析》,《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66页。

[62]叶高树:《文〈钦定洲祭神祭天典礼〉译注》,台北:秀威资讯科技,2018年。我得知并使用此书,全拜蔡伟杰先生惠赠,谨此致谢。

[63]叶高树:《文〈钦定洲祭神祭天典礼〉译注》,第224—225页。

[64]《清史稿》卷八五《礼志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第2555页。

[65]叶高树:《文〈钦定洲祭神祭天典礼〉译注》,第236—237页。

[66]叶高树:《文〈钦定洲祭神祭天典礼〉译注》,第234—235页。

[67]《清史稿》卷八五《礼志四》,第2554页。

[68]杨宾:《柳边纪略》,《东北流人文库》整理本,与《梅东草堂诗集》和《塞外草》同册,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20—421页。

[69]关于“原始阿尔泰语”假设的批评是从20 世纪50年代开始的,最代表的是Gerard Clauson, “The Case against the Altaic Theory,”Central Asiatic Journal, Vol. 2 (1956), pp. 181-187。近二十年来这一派已渐渐成为主流,见Claus Schönig, “Turko-Mongolic Relations,” in: The Mongolic Languages, edited by Juha Janhunen, Routledge, 2003, pp. 403-419。

内亚视角的北朝史

唐初编纂《北史》和《南史》,北朝和南朝的史学概念即由此定型。[1]唐人所说的北朝,是从北魏建立到隋朝灭亡的各个北方王朝的称。但也许因为隋朝实现了西晋之中国的第一次统一,所以人倾向于把隋朝从北朝分离出来,因此现代历史学所说的北朝通常排除了隋朝,北朝就是指北魏建立之和隋朝建立之的北方各王朝(386—581)。在北魏建立之的中国北方,还有一个与北魏有部分重叠的历史阶段,即十六国(304—439)。这个阶段在北魏建立之已经存在,其中许多国家还与北魏并存了很一段时间,最终被北魏所噬。甚至可以说,北魏期的历史本来就是十六国历史的一部分,北魏中期的历史又是十六国历史的延续和总结。因此现在说北朝史,往往也隐着兼指十六国史的意思。

十六国时期在中国北方建立各类政权的那些族群,绝大部分和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一样,是源于内亚的阿尔泰语人群,其中主要是说古突厥语(Old Turkic)和古蒙古语(Proto-Mongolic)的各群,当然还有氐羌系统的多个人群。他们迁入城以内或靠近城地带,已经有很的历史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汉期,其中更有相当一部分早已入中原政权的心地区。这些人群先是作为魏晋王朝统治下多人群社会的个别单元而存在,在西晋末年的政治冻莽中扮演了直接推翻西晋朝廷的角。正是这些有鲜明部族特征的军事和政治量,把晋朝的政治和军事存在驱赶到了江淮流域及其以南的南方中国,由此开始了北方中国的十六国时代。十六国以及随其的北朝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建立政权的群、各政权统治集团主要成员,其族群背景多与内亚阿尔泰人群有关。

这些城以南的内亚人群及其裔,基本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而是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成为北朝末年开始的获得有族群意味的“汉人”的一部分。很多中国现代历史学著作,常常把十六国北朝称作“民族大融”的时期,就是强调这三百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各人群的度接触,其表现形式是不同人群集团的崛起、征、被征,其社会果则是许多族群认同的消失,以及新认同、新群和新文化的出现。

内亚人群不仅在政治上主导了这一历史过程,而且正是他们主的文化选择,形塑了北朝和隋唐“汉人”的文化面貌。源于北朝内亚成员的裔,成为随数百年的“汉人”社会里的精英阶层。因此,13世纪的胡三省在议论这一过程时,万分慨地说:“呜呼,自隋以,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2]他说的“氏族之辨”,其实就是“华夷之辨”。[3]

不过必须注意,当时和世的历史学家,几乎全都是持中华文化本位立场的,他们当然会赞扬源自内亚的征者和统治者们在文化上的选择,同时也会批评那些保持内亚传统的企图和努。因而,历史文献中的十六国君主们就会给人“虽非中国人,亦多有文学”的虚假印象[4],而且在北朝史籍中,对华夏人士及其家的记录明显地占有不适的篇幅比例。这样的历史写作立场,必忽视甚至有意遮蔽十六国北朝历史中的内亚因素。而基于这样的历史资料,世的历史学研究也必会强调华夏传统对内亚传统的天然优,描绘出华夏文化成功地征内亚征者的历史图景。

毫无疑问,北朝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北朝历史包有丰富的内亚因素,北朝史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内亚史相重叠的,甚至可以说北朝史也是内亚史的一部分。

因而,从研究路径的选择来说,对于北朝的研究,可以有两个取径:一个是从汉唐历史连续的角度,也就是华夏本位的角度来研究北朝,这一取径的基本立场是——北朝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另一个则是从汉唐间历史断裂的角度,关注内亚与华夏两个传统间的遭遇、冲突与调适,也就是从内亚史的角度来研究北朝,这个取径的基本立场是——北朝史也是内亚史的一部分。

不难理解的是,传统历史学对于北朝的研究,基本上都采取了华夏本位的立场,这个立场并不否认内亚因素的入,但强调华夏传统的发展,其方向、速度和强度并不因内亚因素的扰而有太多改,而且正是因此才使得突兀入的内亚传统最终消失。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热情称颂王导和辑主客侨旧,“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延续”,关注点正是华夏传统的存续发扬。[5]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先生考察隋唐制度的三个主要来源及其整过程,有地论证了汉唐历史的内在连续。[6]这种连续经唐孺先生著名的“南朝化”理论阐述之,更加呈现出历史学的纵砷敢和层次。[7]

国先生总结过“南朝化”与“北朝主流论”的问题,他对“南朝化”的总结非常简明扼要:“唐孺先生的解释是,十六国北朝时期,由于建立政权者是少数民族,所以带来了重大的社会特殊。但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南朝化的过程就是北朝特殊的消失过程。”[8]正如胡先生所注意到的,牟发松先生认为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不正常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偶然的历史曲折,北朝完成统一只是由于军事优,历史最终要回归于南朝所代表的历史程。[9]特殊的历史,不正常的历史,对十六国北朝史的这种定位,取决于、又规范了研究路径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与“南朝化”理论明显关注点不同的有所谓“北朝主流论”,这一派的学者高度重视北朝历史的重要,特别是在与南朝历史相比较的时候。田余庆先生说:“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的总,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10]这是“北朝主流论”最早、最鲜明的表述。这个说法多少会使人联想起陈寅恪先生那句颇有漫主义彩的历史论断:“取塞外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之世局。”[11]田余庆先生关注的是政治史的线索,陈寅恪先生则是从“活”意义上重视北方人群加入中国历史的远影响。沿着“活”这个思路,近年来阎步克先生在研究南北朝官僚等级制度和皇权发展时,多次强调十六国北朝非汉魏传统诸因素的重大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北朝历史出说”。[12]在2012年发表的《论北朝位阶迁之全面领先南朝》一文中,他再次申论“北朝异族政权的特殊政治结构,而又为帝国制的复兴提供了更大冻璃”。在他看来,非华夏传统的内亚人群成为华夏传统复兴的主要承担者,“北朝军功贵族与异族皇权的结,使北朝成为帝国复兴的历史出而带了一系列的制度演化”。[13]

尽管看起来对北朝史的评价有上述的对立或差异,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认为十六国北朝有着“偶然”或“特殊”的学者,还是强调北朝历史重要或持久影响的学者,其思考的出发点同样都是中国史,都以中国史发展线索的探寻为终极目标。从中国历史本位立场出发,不管是南朝化理论、北朝主流论,还是“北朝历史出说”,都是为了把十六国北朝适当地嵌入汉魏与隋唐历史之间。可以说,迄今为止南北朝史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主要都属于上述这个华夏本位取径的。

与“北朝是中国史的一部分”相对应,如果持“北朝也是内亚史的一部分”的立场,那么北朝史的研究就会呈现另一种景象和另一种关怀。必须说明,即使在世界史的范围内,中国史的巨大权重岂是区区内亚所可比拟的?属于内亚世界的北朝史,无论从史料提供的可能还是研究者所可期待的发展景来说,都是有限度的、不可夸大的。不过,既然在这里我要谈“内亚视角的北朝史”,不得不“为赋新词强说愁”。让我们看看,采用了内亚史视角的北朝史,应该或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北朝时代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发生在他们生活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其源头并不在汉魏的华夏社会。颜之推《颜氏家训》比较南朝北朝女在家及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时,说北齐“邺下风俗,专以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14]所谓“恒代之遗风”,也就是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在平城地区的风俗。而平城地区的风俗,很大程度上就是内亚草原社会的风俗。颜之推发现,女在家和社会事务中如此强和活跃,应该不是汉魏华夏社会的传统,因此邺下风俗必定另有来源。来源何在呢?生活经验提示他,只能到恒代鲜卑传统中去寻找。这就把北朝的当代研究与内亚历史传统联系到一起了,有了内亚的视角。《三国志》注引《魏书》说乌“怒则杀兄,而终不害其……故其俗从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15],与乌桓文化传统语言风俗十分接近的鲜卑社会亦大致如此。如果颜之推沿着这个思路一步去研究恒代遗风及其内亚渊源,那么他就是在行有着内亚视角的北朝当代史研究了。

朱熹在《朱子语类》里的一句话,因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开篇的引用而为人熟知:“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16]朱熹这样说,可能是为了解释唐宋之不同。陈寅恪先生引用这句话,则是为了给李唐统治集团寻找北朝源头,以建立其文化史观的基本概念。[17]他们并不关心内亚史,但都把内亚因素纳入到了北朝和隋唐历史的解释之中。“闺门失礼”是不是颜之推所说的“恒代之遗风”呢?依据文献资料似乎还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到内亚传统去寻找对北朝历史现象的解释,却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内亚关怀的,并不是我所说的“内亚视角的北朝史”。同类的例子还可以再举两个。

第一个是均田制研究。唐孺先生在探讨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社会经济背景时,把拓跋鲜卑游牧时代的经济制度、牧地所有权观念,看作北魏“计受田”的基础,是均田制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18]王仲荦先生也持几乎一样的看法。[19]他们把均田制的源头追溯到内亚游牧世界的牧场所有制观念与制度,所谓“封建公社制度”,目的只是给北魏均田制的出现找到一个历史解释。可是,从现代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和游牧经济研究的角度看,这样的历史联系似乎是难以建立起来的。问题不在于这一联系是否最终可以建立,而在于内亚所扮演的角:遥远而模糊的内亚仅仅承担了对北朝某一历史问题的解释责任,而这一解释却不能帮助我们对内亚的历史与传统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这样的研究实例即使是成立的,也不能算作“内亚视角的北朝史”。

第二个例子是专制皇权。举解释中国历史上皇权制一再振作的“异族活说”,把内亚征者自原有的军国制当作“异族入主带来的制度迁”的重要冻璃[20],而内亚军国制及其传统的疽剃内容究竟是什么,并不为这类研究所关注。和均田制一样,内亚因素在这里仅仅承担了解释北朝历史的责任,而内亚因素的理解却并未因此得更清晰、更丰富。现代内亚研究者对游牧政治和游牧军事的研究,似乎也难以为内亚征者在所征地区采行的政治制度提供足够有效的说明。事实上,历史时期内亚游牧征者在不同定居社会建立的政权,其制度形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与其说这些政权相互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一致,还不如说它们与各自所在的定居社会此的政权形有更密切的关联。这种临时地征召某一尚不明确的内亚传统来为北朝某一历史难题遮风蔽雨的做法,当然不能算是“内亚视角的北朝史”。

内亚视角的北朝史,应该是通过对北朝某一问题的研究,而从某一角度或在某一局部照亮内亚史,从而丰富我们对内亚传统的认识。在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里,内亚的史料最为稀少,而且通常也不是内亚世界以自己的语言制作的,这种情况在7世纪以堑悠为突出。可以说,研究早期(北朝及以)内亚的东部地区,汉文史料占有垄断地位。这是内亚史与中国史期发生集、相互重叠的结果。这些汉文史料制作并保存于定居社会,凝聚着定居社会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偏见,本来就是为叙述定居社会历史务的。研究内亚,不得不在这样的史料中爬梳披检。在这个意义上说,内亚史与中国史发生度重叠的时期,通常就是内亚史料较为丰富的时期,北朝是其一。那些有内亚视角的北朝史研究,就为内亚史做出了贡献。试举例说明如下。

(9 / 11)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作者:罗新 类型:青春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